2007年度辽宁省精品课程申报表

(高职高专)

 

 

课程名称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课程类型     □ 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践(实训)     

所属专业大类名称     制造大类(08                      

所属专业类名称     自动化类 0802                             

所属专业名称(专业课程填写)   电气自动化技术                   

课程负责人          董春利                               

所属学校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举办单位     大连市人民政府                               

推荐单位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申报日期         2007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七年四月


 

 

填 写 要 求

 

一、    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四、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

五、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            课程负责人情况

1-1

基本

信息

姓 名

董春利

性别

出生年月

19629

最终学历

研究生

专业技

术职务

教授

高级工程师

电 话

0411-86871297

    -8337

 

工学硕士

职业资

格证书

注册自动化系统工程师

传 真

0411-86872018

所在院系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技术系

E-mail

dongcl@yeah.net

通信地址(邮编)

大连市甘井子区夏泊路100号(116035

教学与技术专长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智能楼宇节能控制、自动化工程设计与项目管理

课题负责人简单工作经历

起止年月

单位

专业领域

所负责任

1987/71995/1

辽阳石油化纤公司设计院

过程控制系统设计

主任工程师

1995/11996/1

大连合成纤维研究所

电气仪表控制工程

主任工程师

1996/11998/1

美国霍尼韦尔公司沈阳办事处

计算机控制系统

服务主任

1998/12001/4

西门子楼宇科技公司大连办事处

楼宇控制系统

工程部经理

2001/42004/8

深圳达实智能股份公司

建筑智能化系统

技术总监

2004/82007/5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楼宇智能化工程

专业主任

                    

1-2

教学

情况

一、课题负责人近5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数

1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理论课(含实践)

6

3

93

2

传感器与调节阀技术

理论课(含实践)

5

3

66

3

楼宇智能化系统概论

理论课(含实践)

6

3

66

4

楼宇自控技术

理论课(含实践)

5

3

66

5

安防系统规范与技术

理论课(含实践)

4

3

66

二、课程负责人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数

届数

学生总数

1

自动检测系统课程设计

实训课

1

3

66

2

楼宇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实训课

2

3

66

3

安全防范系统课程设计

实训课

1

3

66

4

专业认识实习

实训课

1

3

66

5

专业毕业设计

实训课

10

2

30

三、课题负责人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序号

课题名称

来源

年限

本人所起的作用

1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

学院教研课题

2004

负责调研、实施和撰写

2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研究

学院教研课题

2004

负责调研、实施和撰写

3

“智能物业实训室扩建”系统方案设计

学院建设课题

2005

主持/负责调研、设计

4

校区安全防范系统实用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建设课题

2006

主持/负责设计、实施

5

节能控制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设计

学院建设课题

2007

主持/负责调研、设计

四、课题负责人作为第一署名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

序号

题目

刊物名称

时间

1

自动化系统工程师(ASE)与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认证(ASEA)

“辽吉黑鲁”四省自动化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5-5

 

 

 

 

 

 

 

 

五、课题负责人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序号

名称

授予单位

时间

1

优秀教师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2006

2

教学课件三等奖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2005

 

 

 

 

 

 

 

 

1-3

技术

服务

一、课题负责人近五年来的学术研究课题或技术服务(培训)项目

序号

课题名称

来源

年限

本人所起的作用

1

基于TCP/IPC3一卡通系统

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2002-2003

项目总负责人

2

大连市森林防火智能监控系统

大连市林业局、大连玛斯特公司

2005-2006

项目总负责人

3

跨校区多模式混合制校园监控系统的应用研究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2005-2007

项目总负责人

4

制冷制热三制式多用途节能控制平台的研究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2006-2007

项目总负责人

5

“自动化系统工程师”大连培训基地

中国自动化学会;大连大学

2005-2007

项目负责人

二、课题负责人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著作

序号

题目

刊物名称

时间

1

符合BACnet的楼控系统在会展项目上的应用

中国自动化学会05年会论文集

2005.6

2

区域性森林防火智能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中国自动化学会06年会论文集

2006.11

3

基于TCP/IP协议的现场控制器研究及其实践

电气时代

2005.1

4

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的安装指南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2005.3

5

《建筑智能化系统》专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6

三、课题负责人在学术研究方面获得的表彰/奖励

序号

名称

奖项

授予单位

次序

时间

1

基于TCP/IPC3一卡通系统

深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深圳市政府

1

2003

2

区域性森林防火智能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首届全国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论文大赛优秀奖

中国自动化学会

1

2006


2. 主讲教师情况①

2(1)-1

基本

信息

姓 名

黄安春

性别

出生年月

19633

最终学历

本科

专业技

术职务

工程师

电 话

0411-86871297

    -8337

 

工学学士

职业资

格证书

 

传 真

0411-86872018

所在院系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技术系

E-mail

andyh68@sohu.com

通信地址(邮编)

大连市甘井子区夏泊路100号(116035

教学与技术专长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自动化仪表、控制系统设计

主讲教师简单工作经历

起止年月

单位

专业领域

所负责任

1985/71990/1

大连钢厂计控处

自动检测系统

设备维护助工

1990/11994/1

大连科隆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

进口检测仪表

服务工程师

1994/11996/1

大连亨利仪表工程有限公司

控制系统与仪表

工程设计实施

1996/12003/4

大连路迈顺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控制系统与仪表

服务工程师

2003/42007/5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自动化

理论、实训

                    

2(1)-2

教学

情况

一、主讲教师近5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数

1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理论课(含实践)

4

4

268

2

传感器与调节阀技术

理论课(含实践)

4

2

48

3

电工电子技术

理论课(含实践)

6

2

72

4

过程控制系统与技术

理论课(含实践)

3

1

31

5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

理论课(含实践)

3

1

31

二、主讲教师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数

届数

学生总数

1

电气测量实训

实训课

1

1

28

2

自动检测系统课程设计

实训课

2

2

62

3

电气自动化专业认识实习

实训课

1

2

62

4

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

实训课

10

3

30

5

机械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

实训课

10

2

20

三、主讲教师参与的教学研究科研课题

序号

课题名称

来源

年限

本人所起的作用

1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

学院教研课题

2004

负责实施

2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研究

学院教研课题

2004

负责实施

3

“智能物业实训室扩建”系统方案设计

学院建设课题

2005

负责撰写

4

校区安全防范系统实用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建设课题

2006

负责撰写和实施

5

物业节能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设计

学院建设课题

2007

负责撰写

2(1)-3

技术

服务

一、主讲教师的近五年来的学术研究课题或技术服务(培训)项目

序号

课题名称

来源

年限

本人所起的作用

1

跨校区多模式混合制校园监控系统的应用研究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2005-2006

项目协调

2

制冷制热三制式多用途节能平台的研究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2006-2007

项目协调

3

“自动化系统工程师”大连培训基地

中国自动化学会;大连大学

2005-2007

项目协调

二、主讲教师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著作

序号

题目

刊物名称

时间

1

《石油化工自动化》参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6

2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训指导书

学院自编讲义

2007.4

3

《过程仪表与控制阀技术》参编

学院自编讲义

2005.1

4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参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即将出版

5

 

 

 

三、主讲教师在学术研究方面获得的表彰/奖励

 

 

 


2. 主讲教师情况②

2(2)-1

基本

信息

  

徐洪江

性别

出生年月

194911

最终学历

大学本科

专业技

术职务

副教授

电 话

0411-86871297

    -8337

 

 

职业资

格证书

维修电工考评员

传 真

0411-86872018

所在院系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技术系

E-mail

seamandl21cn.com

通信地址(邮编)

大连市甘井子区南关岭东街6号(116037

教学与技术专长

传感器与检测系统、仪器仪表应用、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主讲教师简单工作经历

起止年月

单位

专业领域

所负责任

1979/11999/6

大连工业大学

电气自动化

专业教师

1999/72007/6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自动化、自动控制

专业教师

 

 

 

 

                    

2(1)-2

教学

情况

一、主讲教师近5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数

1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理论(含实践)

4

2

68

2

建筑供配电系统

理论(含实践)

3

2

48

3

工厂电气控制设备

理论(含实践)

4

5

480

4

电工与电子技术

理论(含实践)

4

5

240

5

工厂供电技术

理论(含实践)

4

5

400

二、主讲教师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数

届数

学生总数

1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实践课

2

2

50

2

工厂供电技术课程设计

实践课

2

5

150

3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实践课

1

5

100

4

电气自动化技术毕业设计

实践课

10

5

50

5

实用电子技术毕业设计

实践课

10

5

50

三、主讲教师参与的教学研究科研课题

序号

课题名称

来源

年限

本人所起的作用

1

毕业设计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

学院课题

2005

项目负责人

2

高职自动化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索

学院课题

2006

项目第二负责人

3

全国高职高专生源和质量研讨

教育部

2002

参与研讨

2(1)-3

技术

服务

一、主讲教师的近五年来的学术研究课题或技术服务(培训)项目

序号

课题名称

来源

年限

本人所起的作用

1

跨校区多模式混合制校园监控系统的应用研究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2005-2006

项目协调

2

制冷制热三制式多用途节能平台的研究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2006-2007

项目协调

3

“自动化系统工程师”大连培训基地

中国自动化学会;大连大学

2005-2007

项目协调

二、主讲教师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著作

序号

题目

刊物名称

时间

1

毕业设计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中国教育纵横

2004.2

 

 

 

 

 

 

 

 

 

 

 

 

 

 

 

 

三、主讲教师在学术研究方面获得的表彰/奖励

 

 

 


3. 教学队伍情况

3-1

人员

构成

(含兼

职教师)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专业技

术职务

职业资

格证书

专业

领域

在现教学中承担的任务和时间

兼职教师现在企业行业中的任职

董春利

1962.9

教授

注册

工程师

自动化

理论、实训

 

黄安春

1963.3

讲师

工程师

仪表

理论、实训

 

徐洪江

1949.11

副教授

电工

考评员

电气

理论、实训

 

马玉国

1962.10

高级

实验师

电工

考评员

电气

理论、实训

 

王秋菊

1979.11

讲师

中级电工

自动化

理论、实训

 

潘洪坤

1978.12

讲师

中级电工

能源

理论、实训

 

朱建红

1973.10

高级

实验师

高级电工

电子

实训

 

许毅

1980.10

讲师

中级电工

计算机

理论、实训

 

 

 

 

 

 

 

 

 

 

 

 

 

 

 

 

 

 

 

 

 

 

 

 

 

3-2

教学队

伍整体

结构

 

含辅导教师及与学生的比例

 

本课题组共计10人组成。结构如下:

学历结构:硕士及其以上为6人,占60%

职称结构:副高以上为4人,占40%;中级为40%,初级为20%

双师结构:双师型教师为7人,占70%

知识结构:自动化仪表专业2人、工业自动化专业3人、电子专业1人、电气专业2人、能源技术专业1人、计算机专业1人。

年龄结构:45岁以上1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为9人。

辅导教师与学生比例:1:15

 

 

 

 

3-3

教学改

革与技

术服务

/培训

1.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

① 完成《用科学发展观提高高职教学质量,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道路》教改项目获院教学成果一等奖。完成人:殷建国、沈玉梅、马玉国、李宗宝。

② 完成《电类专业毕业设计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发表于《中国教学纵横杂志》20042月,独自撰写,徐洪江。

③完成《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必须实施分层次教学》发表于《当代教育研究探索》20069-10月,徐国艳、吴力。

2004年,该课程被认定为学院的专业主干课程,此后,项目组全体成员在课题负责人董春利的带领下,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学校定位、市场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启动了全部的课程教学改革建设项目。

④完成“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项目,根据本地社会发展及企业岗位需求,调整学院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计划。

解决了一直困扰着的理论与实际脱节问题,明确切合实际的培养目标,使得学生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上,跟得上、学得通、用得上。

⑤立项进行“《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改革”的教学研究工作。目的是要解决多年来高职教学中存在的理论深、应用少、验证性实验偏多的问题。课程组从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入手,改变了授课计划和着手进行自编讲义和实训教材。

解决了过去授课时理论“满堂灌”的弊病,让授课重点向技术应用转移,教师将课时的重心放到应用技术的讲授上来。为上好课,主讲教师到各工厂车间学习传感器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并将学到的技能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

⑥根据新的教学大纲编写完成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自编讲义,对教学内容作了较大的调整,保留部分高职必须的理论,大量增加应用实例,以适应高职学生的现状。

解决了过去的教材和讲义中,充斥着大量许多高职岗位不需要的公式推导和较深奥的理论,增加的传感器选型、接线、调试等内容深受学生的欢迎。教材改变后,教师觉得好教了,学生觉得易懂了。

⑦根据新的教学大纲和自编讲义,编写完成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课件,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改进教学方法,初步完成了提纲式性的,静态图片的PPT课件中。

解决了在涉及到原理和物理效应时教师干巴巴的讲、学生懵瞪瞪听的现象。目前正在查找、编绘和制作传感器原理动画,将逐步加入到现有的PPT文件中。在上课时边播放边讲解,学生上课的兴趣提高,理解和掌握传感器原理比过去快了。

⑧根据新的教学大纲和自编讲义,编写完成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习实训指导书》,结合高职教育的目标,针对实践性训练环节的实验实训、简单制作和课程设计编制。

解决了验证性实验多,动手性实训少的弊端。明确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起的人才培养目标,受到学生的一致欢迎。

⑨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自编讲义和实训指导书,制定完成了“课程考核改革方案”,遵循“工学结合”的理念,考核理论与实践并重、闭卷和开卷结合、平时与期末互补。

解决了过去重理论推导、轻实际操作,重死记硬背、轻灵活应用,平时不上课不复习、考试开夜车等不符合高职教育的现象。考核的结果是既了解了学生的概念理解和理论知识,又检查了学生的操作水平和应用能力。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从厌倦和畏惧考试,变为欢迎和喜爱考核。

2.主持或参与的技术服务(培训)项目

① 完成《大连大学制冷空调实训平台》的设计、安装与调试,20066月验收,负责人董春利,参与人黄安春、徐洪江、潘洪坤、王冠威等。

② 完成中国自动化学会“注册自动化系统工程师培训大连中心”的建设。负责人董春利,参与人黄安春、徐洪江、马雪峰、葛斌等。

③ 完成“注册自动化系统工程师”大连片区共两批56名注册级工程师(相当于高级工程师)的评审。负责人董春利,参与人葛斌、中国自动化学会其他3位专家。

④完成《自动控制实验实训设备机械手搬运系统开发研制》专项课题研究,200412月结题,负责人:殷建国,参与人:沈玉梅、马玉国、王久强、王刚权。

⑤ 完成《工厂电控设备PLC实训柜设计制造》课题研究,20056月结题,负责人:殷建国,参与人:沈玉梅、马玉国、王久强、王刚权。

 

3-4

师资

培养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一、培养措施

1.鼓励青年教师学历和学位进修

根据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培养规划,学院定期与各个签约学校举办硕士学位、教育硕士学位的学历和学位的脱产和半脱产进修培养。

2.加强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

1)不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社会举办的技术培训,强化专业相关的技能型培训

2)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每学期选送一名教师脱产到企业挂职锻炼。

3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兼职锻炼,每学期推荐几名教师半脱产到企业兼职锻炼。

3.加强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培养

1)定期开展教师间教学经验交流活动,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训和操作技巧进行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2)组织教师参观学习兄弟院校,从专业和教改的角度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

3)组织教师到国外有关院校进修,从专业和教改的角度学习国外的先进职教经验。

4.加强青年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

1)不定期的开展教师科技讲座,请本校教师、企业专家和行业领袖举办讲座。

2)参加大连和其他地方的仪器仪表设备专业展览,以及其他技术交流活动。

3)不定期组织参观传感器与仪表使用较多的企业,了解他们的安装与应用。

4)不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传感器生产厂商的技术培训。

从这一系列活动中,让教师能够了解当前产业发展发展趋势,专业前沿成果,行业和产品动态,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采用。掌握新技术产品的应用和操作技巧。

二、培养成效

通过以上的培养措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本课题组共有3名教师在大连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7年可获得硕士学位);有1名教师在大连理工大学进行硕士研究生班学习。计划今年上报1名教师参加在职博士学位的学习教师硕士学历结构由原来的20%上升到60%。

通过参加技术培训,本课程组现有考评员证书3人,维修电工证书6人。“双师”型教师的结构由原来的40%上升到70%。

许多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这些教师既能承担理论教学,同时能从事实训课教学,促进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融合。

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参加产学研项目,极大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也促进了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理论与实践知识结构合理,教学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4.课程描述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工学结合的改革及实际效果

1.课程的历史沿革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是我院电气与电子工程技术系的主要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也是我院机械工程技术系、汽车工程技术系一些专业的主要课程,已经有开设多年的历史了。

因为专业的不同,名称、内容和形式有一些差别,如:电气自动化专业叫“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重点在于工厂常用的传感器的原理、安装和应用其组成参数变送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称为“传感器技术与应用”,重点在于日常使用的传感器的原理、结构和元件级应用;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称为“传感器与调节技术”,重点在于智能建筑中常用的传感器的原理、选型和应用。

由于本课程的特殊地位,所以一直受到学院领导的重视,长期不断的投入设备、资金和人力进行课程建设。通过多任教师多年来不懈的努力,与企业界的广泛合作,与同行不断的交流,这门课程在我院已经发展成为比较成熟、而又一直有新内容充实和发展的一门课程。

2.教学内容体系的发展

1)理论讲授为主的探索阶段

此阶段教学模式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阶段:讲理论时学生无法体会到实验过程,无法感受到具体现象;实验时又基本上为验证性实验,学生的得到的实验结果是预知的,不可研究的。

2)实践教学逐步发展的阶段

教师们通过本课程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分析,对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逐步认识,对培养目标的逐步清晰。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学院购置了一批实验实训设备,建立了检测技术实训室、智能控制实训室,开始了实践教学的探索和经验积累阶段。

3)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阶段

此前本课程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训分开来讲授,这种方式不符合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合起来,将理论课堂“搬”到了实训室,教师边讲授理论边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这样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和巩固了理论知识,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3.教学方式手段的发展

1)传统检测技术方式教学阶段

此阶段进行传统检测技术方式内容的教学,新技术内容讲述较少;一旦选用了教材,教材上有的内容讲、没有的不讲;内容多的多讲、少的少讲。

2)现代控制方式教学阶段

随着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诞生。在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领域,新型的传感器、激光、微波、红外、数字、超声波等技术,数字信号处理(DSP)、变频技术等已经在现代化企业广泛应用,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3)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阶段

教学手段从课堂黑板板书,过渡到多媒体教学,采用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形式来表现教学内容;从挂图教学到实际设备控制系统安装调试教学。

4.以“工学结合”为内容的改革

1)在教学内容上

自编教材,在课程内容上与时俱进,落后的知识少讲、不讲,运用高新技术并在工厂普遍使用的传感器要讲细讲透;来不及编写的就印制活页教材。

同时,加入产品样本、技术说明书、产品操作手册、系统编程手册等工厂实际应用的资料作为参考资料,成为教材体系的重要补充。

2)在教学方法上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边讲授理论边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将理论课堂“搬”到了实训室,教师边讲授理论边指导学生动手实践。

课程的许多课时是与工厂实际相符合的实训课,实训课中要求学生必须人人动手、人人体验,使课程教学真正进入人人“工学结合”的轨道。

3)在教师配备上

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都是近两年从企业一线补充进入教师队伍的,其强大、丰实的现场使用、维护、操作背景能有效地设计理论与实训内容。

加之以企业兼职教师的工程和操作辅导、工厂状态和情景模拟,使课程教学真正进入“工学结合”。既能够用实训强化和巩固理论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考试考核上

理论考核向“工学结合”方向倾斜,少部分概念题以闭卷的形式出现并仅占20%,大部分的卷面题是与实际问题相关的以开卷形式出现并占40%份额。

加强实训操作考核,操作和提问考核随时进行占20%的权重,促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实践操作训练。最终的实训考核面向解决问题的任务驱动式操作考试占20%分额。

5.“工学结合”改革带来的成果

1)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使学生能够用实训强化和巩固理论知识,将专业的需求在细微中潜移默化的灌输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与工作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实训要求学生养成细心、专心,专业、敬业,知然、知源的品质,而这些是一个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必备素质。

2)加强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促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实践操作训练,在实训中理解了传感器的原理才能针对不同的应用场合选用不同的检测器材,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测量线路、安装形式,在实训中加强学生的实训操作培训,才能够培养出学生解决传感器应用的实际能力。

3)增加了学生的技术等级

高职教育将学生技能等级证与毕业证结合起来,“工学结合”教育就是“双证”教育。本课程的实训教学培训,让学生具有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使技能教育融入学历教育中,提高了学生获得技术等级证书和就业的能力。

 


 



4-2 理论课教学内容

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前后续课程内容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课程目标

1.课程定位

本课程主要是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也作为一门选修的专业课和选修课程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培养具有工业企业电气自动化系统及供配电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应用能力的高技能型应用人才。可以从事自动化设备与控制系统及中小型供配电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的技术或管理岗位。

传感器与检测系统是工业企业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及供配电系统的信息和数据采集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

因此,为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必须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中,在系统的安装、调试、维修、维护、设计能力方面受到理论与实践的培训。

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要先修高等数学、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等课程,其后续课程为:自动控制系统与应用、电气控制与PLC、变频器原理与应用、微机原理与应用等专业课程。因此,这门课程适用于高中生源的三年制高职学生。

2.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任务是介绍非电量的电测技术,着重讲解工业生产中常用的传感元件及其应用和自动检测系统,以提高学生传感器与检测系统的安装、调试、维修、维护、设计能力为最重要的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

ü       了解测量方法和误差理论,掌握传感器的基本性能指标和特性要求。

ü       熟悉各种常用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应用方法,初步掌握选择、测试、调试、使用各种常用传感器的技能。

ü       熟悉与各种传感器配用的测量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掌握主要测量电路的分析、应用和操作。特别是已经广泛使用的高新技术的新型传感器。

ü       了解检测系统的组成。初步熟悉自动检测系统的选型和应用设计。

最终学生可以完成5-8种传感器的选择、测试、调试和使用,1-2种自动检测系统的选型和应用设计。

 

4-2-2 内容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课程内容选取依据

 

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本课程主要围绕培养学生掌握传感器的选择、测试、调试、使用能力,熟悉自动检测系统的选型、应用设计等技能而进行。

授课内容模块包括: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基础、电阻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热电偶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半导体传感器、声波传感器、数字式传感器、检测装置的信号处理技术、新型传感器技术等内容

 

 

 

总课时为64学时。课时安排如下表:

课题模块

教 学 内 容

课时数分配

选取依据

总课时

理论

实践

课题一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基础

2

2

 

本课程的总论和综述

课题二

电阻式传感器

6

4

2

检测应变、温度、压力

课题三

电容式传感器

6

4

2

检测位移、压力、加速度

课题四

电感式传感器

6

4

2

检测位移、压力、加速度

课题五

压电式传感器

4

4

 

检测位移、压力、振动

课题六

磁电式传感器

6

4

2

检测位移、转速、磁、电

课题七

热电式传感器

6

4

2

检测温度、位置、热、人

课题八

光电传感器

6

4

2

检测图像、浊度、光、烟

课题九

半导体传感器

2

2

 

检测气体、湿度、色彩

课题十

声波传感器

2

2

 

检测速度、位移、流量、液

课题十一

数字式传感器

4

4

 

检测位移、计数

课题十二

检测装置信号处理技术

6

2

4

滤波、数字化、抗干扰

课题十三

新型传感器技术

2

2

 

生物、智能、网络

课题十四

课程综合实训

6

 

6

沙盘式课程设计

合计理论课时42学时、实践课时22学时。

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课程的重点

ü       各种传感器工作原理、特点特性、信号处理等;

ü       基于对这些的掌握得出的传感器选择、测试、调试、使用等应用;

ü       以及对一些参数的自动检测系统的选型、应用设计等。

2.课程的难点

ü       无法用语言和行为描述的作为工作原理基础的各种物理效应;

ü       检查和验证传感器选择正确与否;

ü       自动检测系统选型与被测参数的相关性。

3.解决的办法

ü       利用多媒体动画、图片和实物,描述的各种物理效应过程,从而理解和掌握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点特性、信号处理等;

ü       利用虚拟仪器系统,用模拟现场的方式检查和验证传感器选择正确与否,并可以模拟测试、调试和使用等;

ü       利用兼职教师和主讲教师的工程经验,采取沙盘式教学,针对某些工厂装置的实际应用条件,描述被测参数的限制条件;再运用讨论式教学,使学生获得与实际环境相符的结果。

 

4-2-4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1.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

为了达到专业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有效合理的培养人才,教育方法必须以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基础,从而必须从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起。

本课程设置的实践性训练环节有:

1)课程实验实训

本课程的实训室现有CSY系列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训台10台。可以进行传感器的原理、特性和信号处理电路等方面的基本实训或在指导老师协助下自行设计实训内容

该装置可进行应变式、压阻式、电感式、霍尔式、磁电式、压电式、电涡流、光纤、热电偶、热电阻、热敏电阻、AD590集成温度、湿度、气敏传感器等数十种传感器的试验。

2)模拟与简单制作

利用虚拟仪器系统,进一步用现场模拟的方式检查和验证传感器的特性,并模拟测试某些参数并进行分析,同时也熟悉了仪器的使用。

将学有余力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课外科技制作小组,直接参与实训室相关建设项目。使大学生们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加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制作能力。

3)课程综合设计

课程设计为综合性应用实训,是本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突出传感器及检测技术这门课的特点我们精心选择了一些题目。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对学生掌握本课程起到明显的效果。

通过课程设计后许多学生反映,刚开始设计时,脑中一片空白,不知从何下手,设计完后,了解了整个设计过程,心中有数,增强了今后工作的信心,也深感自己知识的不足。

学生通过进行以上各实践环节,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会有大的提高。特别是后两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软硬件开发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提高了学生能力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实干作风,增强了创造性,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和可以具体操作实施的人才培养之路。

2.实践教学安排

1)常规实验

常规实训6个,共12个课时:金属电阻应变片特性实训、电容式传感器特性实训、差动变压器特性实训、电涡流传感器特性实训、温度传感器特性实训、光纤传感器特性实训

2)自主类实训

学生在完成基础类常规实验后,即可进入自主类实训模块的学习。本部分的实训不再给出实训步骤和具体的实训内容,而将以任务书的形式出现。自主类实训3个,共6个课时:虚拟电子秤的设计与实现、虚拟压力测量仪的设计与实现、虚拟温度计的设计与实现。

3)综合性应用实训

综合应用性实训主要内容有:加热源温度检测与控制;温度传感器温度测试调理电路设计;基于LABVIEW的直流电机速度检测和控制;基于LABVIEW的压力测试系统实现;基于虚拟仪器的多通道实时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学生分组,每组任意选取2个并实现。

3.教学效果

这些实践教学活动有效地提高教学互动性,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院举办了两届科技活动技能大赛,大连电视台进行了第二届大赛现场采访,在大连电视台第一套新闻频道予以播放,题目为“没有考卷的考试”,引起了社会较大的反响。

近年来电气自动化专业几届毕业生的签约实质就业率都接近100%

 


 

 


4-2 实践(实训)课教学内容

 

 

4-2-1课程目标及设计思想

 

 

 

4-2-2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训或实习项目名称和学时)及选取依据

 

 

4-2-3课程实施、教师指导方法与教学效果

 

 

4-2-4考核内容与方法

 

 

4-2-5创新与特点

 

4-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保障及使用情况;配套实训实习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与条件;网络教学环境及资源)

1.教材的使用与建设:

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所需,及时调整教材内容,不断改革和更新教材内容,及时把近年来新知识、新技术编入教材中。同时,更加突出教材的实用性,删除过时、过深的理论,并根据教学与实践的实际要求适当增加教学内容,新编教材在内容和体系等方面做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符合高职教学特点,达成岗位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1)主讲讲义和参考教材

①自编讲义:《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已在全院使用,并将不断地完善使之进一步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该书内容丰富、全面、新颖,传感器原理部分物理概念讲述清楚,传感器应用部分讲述内容充分结合生产和工程实践。同时,该书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工程应用和技术实践的思路做了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可将传感器与检测方面的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为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打下基础。

②参考资料:在讲解到不同的传感器时,向学生推荐不同方向的书籍作为教学辅助参考书。

2)拓展性教材的使用与建设

①活页教材:是在自编教材之外,为了保证课程内容上与时俱进,将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传感器有关知识,来不及编入教材的就印制成活页教材,在授课时交给学生使用。

②技术资料:加入实用的产品样本、技术说明书、产品操作手册、系统编程手册等工厂实际应用的资料作为应用型拓展资料,使之成为教材体系的重要补充。让学生在课堂上就接触实际产品,缩小与工程实际的距离和陌生感。

2.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条件保障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合教学情况和生产实际,积极编写与自编讲义、与自编实训指导书配套的习题集,供学生练习和巩固理论知识。

向学生公布与本课程相关的技术期刊的名称,如:传感器与微系统、中国测试技术、仪表技术与传感器、测控技术、传感器世界等,让学生查阅。

向学生公布与本课程相关的国内网外站的名称和网址,如:中国传感器专业网、中国传感器在线、中国传感网、传感器资讯网、传感器信息港、中国传感器知识网等;ISA Sensors guideTemperature SensingIEEE SensorsS-SENCE Swedish Sensor CentreNASA Space Instrument and Sensing TechnologySensorland.com等;以及一些国内外著名传感器厂商的网站,让学生浏览、查阅,从而获得许多在课堂上无法涉及到的知识。

选用上海电机学院的“自动检测技术的自学与提高”多媒体教学光盘,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学生可利用电脑了解各章节的重点,熟悉自动检测技术的发展历史,观看各种传感器的外形及其在工业现场的应用,了解传感器的选型、安装、调试和使用,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配套实训实习教材的教学效果:

主要配套的实训实习教材有《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践教学大纲》和《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实训指导书》分别有常规实训6个(任选的验证实训18个),自主类实训3个,综合应用性实训5个。并正计划制作实训实习辅助多媒体光盘。使用和实践这两本实验教材后,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不仅仅学习了检测技术,还掌握了传感器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实践证明,多学科的交叉实训能使学生更快地适应生产岗位的需要。

4.实践性教学环境与条件:

1)实训条件

①现有较高水平的检测技术实训室,该实训室投入资金10多万元,购置了各类传感器及检测实训设备,在该实训室可以进行各类常规传感器和检测技术实训。

②已经申请建立“制冷制热多模式、实训实用科研多用途平台建设”,届时可以允许学生进行多种自主和创新型实训设计,可供学生完成部分传感器原理和信号测试实训。

③计划申请建立“虚拟仪器”实训室,届时可以允许全部学生同时完成教师指定的实训项目,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探索和研究更复杂的测试方法。甚至可以多名学生完成一个传感器系统应用的虚拟设计。

具有上述所列实训室及设备,可保证学生开设传统及新型传感器原理、虚拟测试和网络化测试等实训,也可以开设专业特色较强的实训。

2)“工学结合”的实习环境

①我院将建成学生校内实践性教学基地,一次可安排30人进行生产性实习与操作。学生们可以在工厂实际中接触到用于实际工况下的传感器和检测仪表。

②校外我们与大连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大连陆明集团、大连华录集团、大连奥托技术有限公司、大连石化、大连特钢多处建立固定的学生实践基地,必要时可以进行顶岗实习。

5.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

1)多媒体教学环境

目前的实训室设有摄像、录像、实物投影、液晶投影等多媒体设备。

教师在讲授理论内容时,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课件由主讲人编制,课件中添加了大量实际应用的图片,使学生们十分容易理解课程内容。

教师在示范操作内容时,可以实时地将教师机上讲课的画面,或者实物投影到学生机或大屏幕上,有效地解决了大空间教学看不清,听不清的问题。

利用多媒体设备可以完成:

① 可进行交互式课堂教学、讨论式实训教学;

② 理论讲解与动手实践可交替进行,保证了实践性环节的顺利开展。

2)网络教学环境与资源

已经在我院校园网上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精品课程网”网页上设立多个栏目,如,课程概况栏目中的: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自编讲义、师资队伍介绍、精品课程申请表等;网上教学资源栏目中的,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习题集及参考答案、专业拓展知识、参考文献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栏目中的实训指导书、实训任务书、综合实训任务书等。

教师可定期更新网页,并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现在该网站正在不断改进中。学生可以在非上课时间、非学校场所,远程访问并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学生利用该网站可以较大地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提高对这门课的兴趣。

 

 

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改革举措)

1.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

在课程教学中,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使用目的

实施过程

实施效果

学生规模

启发式

由学生自我由旧知识中获得新知识

在学习新传感器所基于的物理效应概念的引入时,用中学时的物理知识作为导引,启发学生

学生对新知识的基础掌握较快

以标准班为单位

互动式

由学生自我学习中加深理论的掌握

在学习传感器的原理推导时,由学生给出答案、老师给与肯定或纠正的结论

学生对原理的掌握较牢

以标准班为单位

讨论式

由学生争辩中获得正确的概念

在学习传感器的特性、结构和电路时,给出提纲,由各小组讨论给出正确的和全面的答案。

学生对于特性、结构和电路的理解较全

4-6人小组为单位

沙盘推演

由学生在推演中获得正确的方法

在学习传感器的应用时,各小组按被测参数提出应用方向,并给出测量方案,推演出其可行性。

学生对于应用会有比书本更多的理解

4-6人小组为单位

实训

由学生在动手上获得理论的升华

在实训时,无论采用常规实训、自主类实训还是综合应用性实训,全部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处理数据,教师只做辅导。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负责任的态度会有更大的进步

4-6人小组为单位

实景模拟

由学生自主完成无主题模拟实训

在自主类和综合应用性实训时,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内容、模拟实景、组成虚拟测量系统,完成实训。

学生的综合及决问题能力和有更大的提高

1-2人自愿为单位

采用上述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处理遇到的问题,从而培养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企业结合,可以使学生掌握企业现代控制技术,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

2.现行教学手段的推进

1)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推进教学手段的改革

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社会对培养人才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以能力为本进行优化处理,删减一些“偏、深、难”的教学内容,加强基本理论和应用知识,体现以应用为目的,突出实践环节,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课程是建立在对各类传感器工作原理理解、传感器结构了解、传感器检测线路和应用掌握的基础之上。课程体系以分析传感器敏感机理、研究传感器信号提取与处理方法为主,侧重对机电类传感器的认知及其性能的分析,同时注重将现代化新型传感器,如电子鼻、图像传感器等一些内容引入课程教学,以拓宽学生视野。

2)以自行制作的多媒体教材为主,以书本教材为辅。

由于测控技术发展迅速,使教材内容滞后于学科发展。为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在教学内容组织上采用以自行制作的多媒体教材为主,以书本教材为辅的形式。

3)以参数测量案例和实训为主线,试行理论与实践双模式教学。

由于本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选择工程实践中最通用的参数测量案例和实训为主线,采用启发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试行理论与实践双模式教学。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每一部分理论知识都编写了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案例和实训,与之相配套。教师讲授坚持以工程实际中的案例为主线,采用启发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实训中鼓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自己提出方案,通过实训来领会所学知识。

同时,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阔视野,增加实际能力,某些内容采用双模式教学,让学生边听课便进行实训。

3.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及效果

1)在实训室设置了摄像、录像、实物投影、液晶投影等多媒体设备。

教师在讲授理论内容时,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课件由主讲人编制,课件中添加了大量实际应用的图片,使学生们十分容易理解课程内容。

教师在示范操作内容时,可以实时地将教师机上讲课的画面,或者实物投影到学生机或大屏幕上,有效地解决了大空间教学看不清,听不清的问题。

2在我院校园网上设置了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精品课程网”

网页上设立多个栏目,其中的网上教学资源栏目中的含有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习题集及参考答案、专业拓展知识、参考文献等。

在授课时,无论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引用。有效解决了在过去的教学中无法克服的示例与讲解中无法让教师和学生同时直观领会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

3)计划在网上建立“虚拟仪器”实训室,

届时可以允许全部学生同时完成教师指定的实训项目,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探索和研究更复杂的测试方法。甚至可以多名学生完成一个传感器系统应用的虚拟设计。

据此可保证学生开设传统及新型传感器原理、虚拟测试和网络化测试等实训,也可以开设专业特色较强的实训。

4.教学、作业、考试等改革举措

1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应用于教学改革

应用现代教育心理学,发掘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课程特点,充分、恰当地利用学院提供的各种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投影仪等,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变理论教学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双模式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11;变一张理论卷定终身为加大实践考核力度的考试改革,实现理论与实践考试比例11

③运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的主要教学形式。在学校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时,课任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丰富学生学习的内容,能够及时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实训知识变成实际工作能力。

科研和教学密切结合。科研不仅为教学提供了一种先进的手段,丰富了教学的内容,而且吸收部分优秀学生参与简单的科研,将产生极大的效益。针对部分优秀学生将课程教学与毕业设计相联,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一个新的教学改革尝试。

2)作业形式的改革

摒弃过去一味以教科书与书本知识的问答、计算等为主的书面作业形式;而以学习过的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相联系可应用为主的面向解决问题为主,从网络、产品样本、为资源的多媒体作业形式。

这次的考试改革方案,尽管因为实训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形成以实际操作为主的形式。但是转变过去的闭卷方式。改为设计应用型的开卷考试形式。

3)考试形式的改革

评分标准:基本概念和原理占30%、基本设计和计算方法占20%、基本设计实训占50%

考核方法:采用平时作业和实训的报告,期末开卷考试的方式。

成绩构成要素:作业/学习态度和纪律的平时成绩20%、实训成绩40%、期末开卷考试40%

组织形式:平时成绩以任课教师评价为主,实训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以考核学生的能力为主。

实施时间:实训在每个单元内进行,开卷考试在期末进行。

将实训落实到每个教学单元或教学模块,期末的考试成绩比例降低,并且以发挥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非书面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综合开卷考试的方式。利于考察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5.现代虚拟仪器技术的运用

虚拟仪器是基于计算机的软硬件测试平台,它可代替传统的测量仪器,如示波器、逻辑分析仪、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等;可集成于自动控制、工业控制系统;可自由构建成专有仪器系统。它由计算机、应用软件和仪器硬件组成。

学生可以使用虚拟仪器系统,模拟出无论哪种传感器与检测系统,从而将仪器硬件搭载到笔记本电脑、台式PC或工作站等各种计算机平台上。

 

4-5 教学效果[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教学录像资料要点;实训实习效果(作品)评价并举例说明学生在相应专业技能竞赛中的获奖情况]

 

校外专家认为:

我单位从事的是国外自动化测量仪表的销售和服务,在售前和售后服务部门,招收了贵校的学生,了解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课,从贵校毕业生看来,贵校的该课程的教学是较为成功的。

其内容理论联系实际,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满足教学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同步经能加深并促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学生步入企业使能投入到实际生产当中,成为合格的应用型技术人员。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该课程的教学在培养具有相应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人才方面是成功的。

 

本公司从2006年起作为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基地,承担该学院部分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实习以及工作实习。其中很多实习与设计内容涉及到传感器技术与自动检测技术。我们从学生在实习过程的表现可以看出,该学院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较注重培训学生的应用能力,内容贴近生产实际,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多数实习学生都能较好地完成我公司安排的各项工作。

本人作为该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成员,在帮助该学院完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实训设备的过程中,看到该专业课程的实训条件较完善,实训内容与生产实际常用的仪器仪表较贴近,符合企业对技能型技术人才的需求。

该课程的几位主讲教师都是从企业调到学校工作的,都具有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职称,具有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近年来,该课程又进行了教学改革,采用直观演示法、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模式,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传感器的使用、安装调试。

该课程组成员与企业的联系较多,经常在工厂、展览会、施工现场、工程项目评审会看到他们的身影,在大连的高科技企业中有一定的知名度。

 

 

校内同事认为:

 

系教学主任:

根据高职教学要求,董春利、黄安春等多位教师在他们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在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制作、实践环节、校外实习基地等方向做了大量工作。

他们编写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讲义,在理论联系实际上很有特色,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在课堂教学上,他们采用实物演示、动画演示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生动而具体,师生互动,课堂气氛好。在实践环节上,他们按照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基本功要求,去要求学生接线、调试、查找故障和排除故障很有特色。

该课程考试方法也有创新,考题多数选自生产过程中经常碰到的问题;采取开卷方式,学生可以查阅相关数据、图表、曲线或公式,模仿了实际情景,避免了死记硬背。

总之,这是一门经过颇有特色、值得推崇的课程。

 

校督导室: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电气自动化、电子专业及楼宇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

该课程组教师教学态度认真,治学严谨,严格课堂管理,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充实新颖,与生产实际岗位能力要求紧密结合,符合岗位职业要求。他们采用实物演示、动画演示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生动而具体,师生互动,课堂气氛好。在实践环节上,他们按照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基本功要求,区要求学生接线、调试、查找故障和排除故障很有特色。

实践教学设备先进齐全,配备了与企业相适应的试训设备,完全与社会运行状况接轨。实践课程内容安排合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很快地适应生产企业单位对用人的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学生认为:

老师上课幽默风趣,方法灵活,激发兴趣效果好;善于诱导,重大难点易掌握;备课充分,讲解清楚,板书调理性强,便于同学们记忆和做笔记;老师不仅给我们讲授课本上的知识,他还教我们如何做人;以人为本,言传身教。老师不愧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对我们而言难易合适,并且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基础课。该书把原理和工程实际联系起来,易于大家尽快掌握专业能力。该书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把学习的主次分得很明朗,学生便于学习。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内容清楚,重点突出。更加注重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便于学生尽早掌握工程观点。讲课教师经验丰富,知识渊博,上课幽默风趣。更重要得是老师每堂课前都作充分的准备,想尽一切办法是同学易于接受。且老师还非常重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培养。

 

我目前在工厂担任流水线调试工作。“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是我们的专业课。我们学习这门课时,正值该课程实行教改试点。授课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生动形象,很受同学欢迎。记得每次上课,老师总会拿出几种相应的传感器来进行演示,课程采用的直观教学方法,使我们能够较好地理解各种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和工作过程。还做了许多传感器实验及检测控制的实训,使我在流水线的维护、调试中,对传感器的安装调试上手很快。我们公司传感器很多,经常要调试。踏上工作岗位后,师傅们称赞我们上手快,领悟能力强,这应该也是得益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效果吧!

 

 

 

 

 

 

 

 

 

 

 

 

 

 

 

 

 

 

 

 

 

 

 

 

 

 

 

 

 

 

 

 

 

 

 

 

 

 

5.自我评价

5-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限200字以内,不超过三项)

1.实时性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重视传感器理论和应用的结合;兼顾传统传感器,突出新型传感器,增加数字化、计算机化等内容;随时插入使用活页教材、产品样本等拓展性材料,以及一些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

2.实用性的教学方法

四结合教学方法:理论传授与实训体会结合,讨论式教学与案例式教学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结合,讲义、参考教材和拓展性材料结合。用学生是否掌握具有标志性的能力来检查教学效果。

四结合考核方式:思考题:理论与操作结合,书本资料和互联网查询结合;考试题:闭卷考试、开卷设计与实训操作相结合,有答案的客观题和无答案的主观发挥题结合。

3.开放性的实践教学

实训内容开放:可分阶段分对象开设常规的实训、自主式实训、选做的实训以及综合性实训。

实训设备开放:扩大面积投入资金,购入虚拟仪器系统,完成计算机仿真模拟传感器实训。

实训时间开放:用门禁系统管理实训室,开辟为全天开放式实训室。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5-2 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传感器技术是自动化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的、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密集型的前沿技术。

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现场工作经验丰富的兼职专家组成的教学梯队;设计合理的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严格的教学督导、考核检查;是本课程教学质量强有力的保证,同时也是体现本课程特色的重要保证。

国内同类课程中,目前从网上的资料看来,高职高专的学校,在本课程以及类似课程的教学中仍处于以传统的老旧知识为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实践教学仅仅是验证性的实验的状态。因此,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我们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

1.教学体系的实施处于先进位置

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的结合,课堂讲解与实训归纳的结合,经典教学与学术前沿讲座相结合;课内教材与拓展材料相结合。

教学内容上:

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兼顾传统机电式传感器、重视各类传感器应用、新型传感器的介绍,重视点与面的结合、共性与特性结合、原理和应用结合,突出传感器技术的高新技术的采用、数字信号处理的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全面介入。

在课题内容划分上,采用以传感器工作原理为主、辅以转换原理为主线,讲解了传统的传感器(应变式、压电式、电容式、电感式、电阻式、电磁式、磁电式、热电式、光电式等)、解析了普遍应用的其它院校称之为新型传感器(半导体式、超声式、微波式、热释电式等)、突出了具广阔应用的更新型传感器(生物传感器、数字传感器、图像传感器等)。

教学手段上:

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教学网页、实训室实物教学、边理论边操作教学等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以工作原理的讨论性教学为主,辅以传感器应用的案例性教学。再增加部分本专业正在进行的相关科研工作的内容任务驱动模式。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业习题,通常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习题为主,辅之以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的阅读理解类习题;通常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参考资料,完成开放性主观理解类设计类题。

考试考核,一般以操作实训的结果为主,辅助以可以查找相关资料的开卷考试,以及理解基本原理与基本概念的闭卷考试。同时,对于学生是否掌握的内容,选取可以标志其已经能够灵活运用的实训或设计题为评价点。

教材建设上:

自编讲义,按照学院安排和实际教学需要,课题组自己编著了讲义《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作为本课程的主要教材。教材的编写紧扣教学内容安排,兼顾传统机电式传感器,更努力突出现代微电子、仿生学等各类新型传感器;既掌握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又增加了数字信号处理等现代信号检测与处理的内容。

参考教材,根据所授课的专业不同,挑选具有针对性的教材,因为教学体系的不同,只能作为教学参考书提供给学生,便于学生能够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所学内容。

活页教材,由于技术的日新月异,传感器技术急速发展。因此,要时时增加讲义和教科书中没有的先进内容。从而起到补充的作用。

产品资料,为了让学生能够更直接的接触到传感器的实际应用,选用生产厂商的现有产品的技术资料、使用说明书等作为拓展材料,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2.实训体系的设计处于领先地位

已建成并投用的、针对本课程的“检测技术实训室”,课程相关的“楼宇智能控制实训室;已批准并即将建设“制冷制热多模式、实训实用科研多用途平台”;正在申请建立的“虚拟仪器实训室”;组成多方位、立体式、开放性、跨媒体、多模式的实训室群,可供学生完成各种传感器和检测技术实训、综合设计实训和应用能力等实训,在国内高职高专同类课程中处于先进水平。

实训内容上:

现阶段可分阶段、分对象,开设常规实训6个、自主式实训3个、选做实训18个、以及综合操作性实训6个。

计划采购使用虚拟仪器系统,用计算机仿真和模拟传感器应用,可以在减少硬件投资的前提下,扩展学生的实训内容、提高学生实训水平、强化学生的实训效果。

实训方式上:

将实训室开辟为全天开放式实训室。为学生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掌握,了解工程实际应用,增强他们的能力培养、探索应用能力提供了优越的实践平台。

3教学队伍的建设具有一流水平

1)优秀的学术带头人:

本课程的课程负责人董春利教授是货真价实的“双师型”教师。曾经在设计院从事过八年仪表与控制系统设计选型;在美国与德国企业从事过十多年仪表控制系统实施和工程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现为我院专业主任、学术带头人、特聘专家。

董老师曾经丹麦和德国接受过工程技术培训,具有丰富的传感器与仪表技术、工业自动化系统理论和实际工程经验。著有专著三本,教材四部,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发表过论文40多篇,完成工程和科研项目50多项,曾获首届全国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论文大赛优秀奖、辽宁省首届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辽宁省优秀勘察设计项目一等奖、深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荣誉。

董老师还是全国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认证办公室培训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楼宇自控与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过程控制与检测学会会员,中国建筑业协会楼宇智能化专业委员会专家,辽宁省自动化学会理事,辽宁省建筑工程专家库评审专家,大连市建筑工程专家库资深专家。

2)双师型主讲教师:

本课程的主讲人之一黄安春老师,曾经在钢厂从事过六年仪表与控制系统使用与维护;在外企公司从事过十多年的仪表系统工程服务工作;现为我系班导师。曾经德国接受过仪表知识培训,具有丰富的传感器与仪表技术、工业自动化系统理论和实际经验。著有专著一本,教材二部。

3)工程师兼职教师:

本课程聘请了多位企业专家和厂商应用工程师为兼职教师。他们都具有很强的实践经验,特别是传感器选型和使用经验。使本课程的授课与工厂和工程的实际始终保持高度的统一。

4)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本课程组教师队伍由教授级高工、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讲师、实验师和助教组成。全部有正规本科以上学历。他们具有很强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多数教师为“双师”型及“双师”素质教师,教师全部具有高级技能等级证书,授课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5-3本课程的改进方向

 

ü       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和授课录像还未全部完成,有待于加紧工作,尽快完成。

ü       该课程的技术发展较快,实训设备的使用与企业工况还有点差距,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ü      虚拟仪器系统“LabView”的采购和调试需花一定时间和精力进一步完成。

 


6.课程建设规划

6-1-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1.建设目标

1)队伍建设

①主讲的老教师要积极总结过去“粉笔加黑板”时代的教学经验,扬长避短,并努力将传统的教学经验移植至现代教学方法上。

②以主讲老教师负责指导,中、青年教师参与、实训室教师积极配合、下实训室锻炼老师和教学实践的研究生辅助的方式,组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相对稳定的高水平课程教学梯队。

2) 课程内容建设

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政策,进一步拓宽本课程的适应面,以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完善并发展课堂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

①建设一个“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交互式电子课件为基础的教学环境。

②初步完成更适合本专业教学使用的教材、实训指导、教学参考资料。

③建设一个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精品课程网页,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学习交流的园地,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与国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3) 课程条件建设

加强实训条件的建设,认真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根据学生所处专业所适应的职业岗位()要求,增加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推行自行设计、自助实训的实验教学方法。

①建设完善“自动检测技术”的实训室。

②建设一个虚拟仪器“LabView”的实训室。

③建设一个“传感器与测量技术”的学生业余爱好制作实训室。

2.本课程建设步骤

①加大教改力度,完善教材建设和立体化教材包建设。在1年内建设与之配套的教学资源库;

②以重点专业建设为依托,进一步建设能有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2年之内,建成具有教学示范作用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与实训环境;

③积极培养青年教师,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科研环境,使其努力安心工作,创造各种条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与学术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

④积极申请立项,建立虚拟仪器实训室。

3.本课程上网计划

①第一年,建设完善栏目规划;充实课程概况、网上教学资源、实践性教学环节,三个主要栏目的内容。

②第二年,进一步完善栏目,建设BBS论坛、公告、站长信箱等三个互动式栏目。

③第三年,完成流媒体在网上的播放,使得全部理论教学录像及实训教学录像可远程进行。

④第四年,购买国际顶级域名和空间,以建立独立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网”,将设在我院校园网上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精品课程网”移植过来。进一步完善“在线授课”、“网上答疑”、“在线练习”等交互式功能;

⑤第五年,在上述的基础上、加之虚拟仪器系统的网络化,利用网络建设一个“传感器与测量技术”的学生业余爱好制作实训平台。在“在线授课”、“网上答疑”、“在线练习”之后,完成“在线实训”的功能;使其初步具备了网络教室的功能。

 

 

6-1-2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①第1年完成全部理论教学录像及实训教学录像;

②第2年完成分步骤完成课程流媒体制作;

③用3年完成流媒体在网上的播放,使得全部课程的理论教学及实训教学可以远程进行。

在实际操作中,争取成熟一段,上网一段,逐步地用3年时间分期分批地完成全部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录像的上网工作。

 

6-2 本课程已经上网资源

网上资源名称列表:

 

电子教案、实验、实训指导书、习题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电子课件

1.课程概况:

课程简介

教学大纲

授课教案           (供教师备课用)

自编讲义简介

师资队伍介绍

精品课程申请表

2.网上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已有,正在进一步完善)

动画演示           (已有,正在扩充)

习题集及参考答案   (争取完成“在线练习”完成后可自动打分)

专业拓展知识       (共有约几十个链接,正在增加中)

参考文献           (著名传感器生产厂商、图书资料等)

3.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训指导书         (常规和选做实训部分,可下载)

实训任务书         (用于自主式实训,可下载)

综合实训任务书     (用于综合性实训,可下载)

 

课程考核及参考答案链接(仅供专家评审期间参阅)

 

课程试卷及参考答案链接:http://dx.dlvtc.edu.cn/jingpinkecheng/sensor/index.asp

(在专家预先通知的时间段里,可下载

 

 


7. 学校的政策措施

所在高校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措施及实施情况

 

为促进我院课程建设上质量、上水平,并适应高职发展趋势,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学院出台了关于《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大职院教[2003]7号),支持和鼓励学院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文件规定,对取得国家级、省级和院级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组给予相应的资金及物质奖励。鼓励政策的内容如下:

1、奖励

对被评为院、省、国家级精品课的课程负责人及所在系(部、分院),学院将给予奖励,并通报全院嘉奖,对院级精品课程优先推荐省级及以上精品课程建设。

2、投入精品课程建设经费

对已批准立项的精品课程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纳入学院年度预算,主要用于课程基本建设,例如购置图书资料、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进行CAI课件开发、大纲编写、教材和教参资料建设、题库建设、参加学术会议及组织课程检查评估等有关开支。

3、实施情况

对于荣获省级精品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学院给予每门课程每年一次性5000元的奖励,连续三年;同时在年度教学经费二次分配中给予一万元的额外教学经费,连续三年。此外,对课程组提供精品课程建设设备支持,配备笔记本计算机、扫描仪以及数码相机等。

对于获得院级精品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学院给予每门课程每年一次性2500元的奖励,连续三年;并在年度教学经费二次分配中给予五千元的额外教学经费,连续三年。

 

 

 

 


8. 说明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