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进程表
上学期
课程名称 |
电工基础 |
总学时 |
48 |
理论学时 |
36 |
教学周数 |
12 |
||||||
实践学时 |
12 |
周学时 |
4 |
||||||||||
任课教师 |
|
所在部门 |
|
联系电话 |
|
||||||||
任课班级 |
|
||||||||||||
教材名称 |
|
著者 |
|
出版社 |
|
||||||||
实践指导书 |
|
著者 |
|
出版社 |
|
||||||||
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和培养目标 |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电路理论和电路的基本概念,掌握分析 电路的基本方法,了解相关的电磁现象,并通过实验掌握常用电气仪表的使用 方法和电路的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 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打好基础。 |
||||||||||||
说明:1、此表一式四份,任课教师自留一份,系(部)一份、教务两份; 2、此表于开课前一周由各系(部)统一交教务处存档。 |
|||||||||||||
制订人:
制订时间: 年 月 日
专业负责人:
系主任:
周 次 |
课 次 |
内容 (理论部分写到章节,实践部分写出具体内容) |
教学形式及学时分配 |
实践 地点 |
||||
理论 |
实践 |
|||||||
讲 课 |
习 题 课 |
模 拟 实 训 |
社 会 实 践 |
专 家 指 导 |
||||
一 |
1 2 |
第一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第一节 电路和电路模型 第二节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 第三节电阻元件和欧姆定律 第四节 电压源和电流源 |
2 2 |
|
|
|
|
电工 实验室 |
二 |
1 2 |
第五节 电路的工作状态 第六节 基尔霍夫定律 习题 |
2 |
2 |
|
|
|
电工 实验室 |
三 |
1 2 |
实验一:基尔霍夫定律 第二章
电路的等效变换
第一节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第二节
电阻的星形与三角形联接及等效变换 |
2 |
|
2 |
|
|
电工 实验室 |
四 |
1 2 |
第三节 电源模型的连接及等效变换换 第四节 受控源及含受控源电路的等效变换 |
2 2 |
|
|
|
|
电工 实验室 |
五 |
1 2 |
实验二: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习题 |
|
2 |
2 |
|
|
电工 实验室 |
六 |
1 2 |
第三章 线性网络的一般分析方法 第一节 支路电流法 第三节 节点电压法 习题 |
2 |
2 |
|
|
|
电工 实验室 |
七 |
1 2 |
第四章 线性网络的基本定理 第一节 叠加定理 第三节 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 第四节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
2 2 |
|
|
|
|
电工 实验室 |
八 |
1 2 |
实验三:叠加定理的验证 实验四:戴维南定理的验证 |
|
|
2 2 |
|
|
电工 实验室 |
九 |
1 2 |
第五章 正弦稳态电路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相量形式 第四节电感元件伏安关系的相量形式
第五节 电容元件伏安关系的相量形式 |
2 2 |
|
|
|
|
电工 实验室 |
十 |
1 2 |
第六节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的 第七节RLC串联电路及复阻抗 第八节RLC并联电路及复阻抗 第九节 无源两端网络的等效复阻抗和复导纳 |
2 2 |
|
|
|
|
电工 实验室 |
十一 |
1 2 |
第十一节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和计算 第十二节 正弦交流电路中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的功率 第十三节 二端网络的功率 |
2 2 |
|
|
|
|
电工 实验室 |
十二 |
1 2 |
第十四节 功率因数的提高及有功功率的测量第十五节 串联电路的谐振 第十六节 并联电路的谐振 实验五:R、L、C元件阻抗特性的测试 实验六:日光灯电路及功率因数的提高 |
2 |
|
2 |
|
|
|
注: 以一次课为单位填写,一周结束画一条线,一页不够另起一页,宋体5号。